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亮剑
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亮剑
碰撞·落实三次全会精神大家谈②
广元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隆斌
连云港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刘海涛
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袁柏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如何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有哪些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和靶向施策?就这一话题,我们邀请到部分纪委书记和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民心为上 利剑出鞘
记者: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再次凸显了深化和拓展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重要意义,要以怎样的站位来落实相关工作部署?
隆斌: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整治内容群众说了算,整治过程群众参与干,整治效果群众来评判,以民意为导向,以满意为目的,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刘海涛:“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对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小情,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根基,只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牢固。连云港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有185万人,占总人口41.3%,农村基层党员10余万名,1.3万个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面广量大。近年来,反映基层党员干部的信访举报占比80%。针对此情况,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牢固树立执纪为民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和利益诉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下大气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倾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权益。
袁柏顺:必须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涉及政府公信力和党的执政基础这一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我们必须充分认知,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其对于党和政府的整体感知,往往来自与基层政府、基层公职人员打交道的经验与体会。可以说,但凡任何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与涉及民生问题的腐败问题、群众身边的作风问题,都会一点一点地侵蚀党的执政基础与政府公信力,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反过来说,如果群众感知到身边腐败行为少,能够享有廉洁高效的公共服务,则会较大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贴近群众 对症下药
记者: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要盯住哪些重点领域?有哪些有效途径和方法?
刘海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连云港市纪委监委对2013至2017年涉纪信访件进行起底排查、分类解决、逐项推进;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实施挂牌督办,共督办问题线索238件,处理345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与靶向施策相结合,聚焦为政不勤、为政不公、为政不义、为政不廉问题,紧盯扶贫、民生、涉黑涉恶腐败、农村集体“三资”、教育医疗等领域,坚持不懈探索强化监督职能,把对基层的日常监督做起来、严起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向基层延伸,在基层成立派出监察员办公室,实现基层监察的全覆盖,充分发挥其驻在一线的优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统筹安排对问题反映突出的乡镇进行提级巡察,瞄准农村资金管理、资源发包等重点环节开展巡察监督。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重要问题线索实行会办制度,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查明不放过、追责不到位不放过。同时,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强化案后整改,修补管理漏洞。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隆斌: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着眼点在群众身边,必须坚守人民立场,精准聚焦、精准整治、精准防范群众痛点难点焦点,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去年,我们广元市聚焦“一卡通”,大力整治民生资金发放乱象。紧盯“钱、卡、人”,严肃查处民生领域基层干部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问题1491个,党纪政务处分172人,组织处理1337人。采取“敦促令限时说、组织干部全面清、公开公示群众督、违纪资金现场退”方式,督促2188人主动上交违纪款769万余元,同时规范资金发放,变“一卡通”为“一卡统”,确保各类民生资金及时安全足额到账,让群众坐享反腐“红利”。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让群众感受到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查。
袁柏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过去一直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易发多发。此次总书记提出“具体人”“具体事”“一个一个”,既是承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正风反腐方面动真碰硬、稳扎稳打、“钉钉子”式的工作方式,本身也是推动解决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走向深入的体现。另一方面,拿身边的具体人、具体事、具体问题开刀,是最考验勇气和斗争精神的。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需要各方协同,一起发力。例如,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不能放松,应该注重用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等党规党纪、法律条规,精准用好纪、法的惩治手段,释放出底线不容突破,高压线不容触碰的强烈信号,以达到震慑之效。此外,还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巡视巡察摆脱基层利益羁绊和盘根错节的各种关系纠葛,通过利剑高悬,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但毕竟基层党委和政府本身最知晓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之所在,最应该将监督作用发挥在日常、整治在身边。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最大的挑战摆在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纪检监察机关面前,需要他们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与监督专责,动真碰硬,敢于斗争。
扎紧笼子 正本清源
记者:如何清理铲除滋生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土壤?
袁柏顺:应增强透明度、简化流程、落实责任,防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发生。我们在研究了众多损害群众利益案例后发现,存在不必要的程序或者宣传不足导致信息不对称、无人需要负责的情况下是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因此增强透明度、简化流程、落实责任,是预防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发生的重要举措。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对不公现象、作风问题、腐败行为也是最敏感的。增强透明度和简化流程,可以让群众的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使优亲厚友之类的不公无所遁形,使任何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进行寻租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极大压缩。近年来,各地推行的旨在增强透明度的廉洁创新举措都取得明显成效,如湖南广泛推行“互联网+监督”聚焦民生资金使用,不仅方便监督专责机关发现问题线索,更重要的是该平台可以让广大村民、贫困户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民生资金、扶贫资金的相关政策、动态管理流程和具体发放情况,并可对有异议的资金去向及时进行在线投诉举报。福州市“惠民监督网”关注民众知晓率、使用率、满意率,方便了群众监督。所有类似的创新举措都是值得坚持和进一步推广的。
隆斌:必须围绕群众衣食住行学以及扶贫领域,紧盯部门科(股)长和基层站(办、所)长、校(园)长、院长、村(组)长“小五长”,分类梳理权力事项,编制权力清单,深化落实公开公示、承诺践诺、质询评议、重点岗位负责人监督管理、一级廉政风险岗位抽查审计等措施,切实把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向群众借智借力,依靠群众开展工作,也是铲除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全面推行“廉心卡”,方便群众信访直通直达,既“廉洁了干部”又“连接了民心”。同时,要创新组建村级特邀监督员,增设监督“前哨”,前移监督“探头”,推动村级监督体系建设全覆盖,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
刘海涛:切实推进源头治理,还要做好审查调查“后半篇文章”,有针对性地加强警示教育和廉洁教育,利用身边典型案件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研究案件背后的基层共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查找制度上的漏洞、监管上的盲点,对问题较多的基层乡镇、职能部门下发监督意见书,推动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落实整改责任,有针对性地立行立改,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月25日04版,记者:袁海涛,通讯员:庄志阳、李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