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修身 书香润心
书是人类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好朋友;读书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好的读书名言,促进学习的进步,知识的掌握,避免走弯路,利于成功。很多古代文人贤士能够“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大概都是因为深得读书的营养。北宋的钱思公在西洛时,曾经对部下说,我一生就好读书,坐着就读经史,躺着就读小说,上厕所则读小的辞赋,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书。只有勤奋如此,才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三不朽”。
人人都知道,苏东坡文章纵横捭阖、卓绝天下。殊不知,他读书的用功也非常人能比。宋人陈鹄讲过东坡抄《汉书》的故事:苏东坡读《汉书》,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作者由此感叹道:“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耶?”也难怪苏东坡自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这就告诉我们,书读多了、读深了、读透了,写出好文章便不在话下。
现在很多党员干部都爱读书,但也有少数人不能静下心来研读,或读而不专、过于浮浅,尽管看了很多书,并未进入头脑多少。如何掌握读书的要领、提高读书的效率?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给出了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意思是说,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书是要经常读的,不深入下去、持之以恒,又怎能探究出书中的精义呢?
今天也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愿与书为伍,探不得书中的精粹,感受不到文字的灵动与美好,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愿吃苦、不够勤奋,战胜不了懒惰。
事实上,我们的一生,都在与懒惰作战,战胜了惰性则出佳作、创业绩;反之,事业自然平平。吴承恩在《禹鼎志》中写道:“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的确,只有战胜懒惰,才能读而有获、著书立说。
清人郑日奎醉心于书籍,曾写有《醉书斋记》。他读书读到精彩处,“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如此醉书,是真爱书。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积累知识,还可以涵养精神,升华境界。精神丰富了,各种脱轨越界、脱纲离谱的事就少了!
再则,在这个发展、开放、多元的社会,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电子信息和影像的简单化、快速化,仿佛缓慢而精致的阅读,会拖累追赶时代前行的脚步。曾经酷爱阅读与书结缘的你,曾经徜徉书海静享书香的你,如今还能静下心认真地读完一本厚厚的书,还能耐心地看完一沓厚厚的资料,还能坚持地学习完一整套的知识吗?
走过千年的哀愁,徜徉于墨香和淡雅,书中有千盅粟,书中有吶喊有智慧。最近,我被《杜甫全集》深深的吸引。如果年少时读懂杜甫,我们一定会青春自信,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实现崇高的自我;如果中年时读懂杜甫,我们一定会步履自定,不畏过去不惧将来,追求真实的自我;如果逆境中读懂杜甫,我们一定会意志自强,戮力以赴,超脱自我坚持而求索。黄庭坚学习杜甫,开创“江西诗派”,挥笔蕴生了宋诗的历史气象;文天祥学习杜甫,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抱定舍身取义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学时代就喜读杜甫爱好国学,这壮阔了他人生理想的星辰大海,丰富了他信仰初开的家国情怀。书籍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美好的礼物,阅读是人类最好的技能。让我们远离每天必刷的朋友圈、存在感,重新爱上读书吧。(遂平县纪委监委 宋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