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 | 渡槽
渡槽,它固然长有桥的模样,但它却不是桥,它只是引水灌溉工程。
故乡的渡槽,多不胜数,有的拔地而起,有的跨河而过,有的穿路而行,虽然它们的长相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却具有着同样的功能。在这些渡槽当中,名气最响的,是位于遂平县嵖岈山脚下的薛庄千米大渡槽。
薛庄千米大渡槽,它西接魏楼水库,东延古泉山麓,这条近五公里长的人工屏障,就犹如是一条褚石色的长龙,安然横卧沉睡在黄土地上。
这条渡槽,呈西高东低走势,全部由石头砌成,几乎寻觅不到砖的影子,虽经风吹雨打、霜浸雪淫,但它仍完好如初地矗立在那里,在年复一年中,看日出日又落,望寒来暑又往。
整条渡槽,由百余个槽墩支撑,墩与墩相连接的,是半圆形跨拱,而拱与拱之间,则镶嵌着两个月牙形状的孔洞,这由墩、拱、孔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不仅节省石料,而且美观大方,这别具匠心的宏伟工程,似神来之笔,如鬼斧神工。
在横、竖、环砌的石头缝隙之间,那用水泥沿缝喂出的纹路,看似杂乱但却不失工整,它就像是渡槽身上的血脉一般,紧紧地附着在石壁上,这巧夺天工的手法,不是神仙之作,而是出自于这片黄土地上的老百姓之手。
远眺,它那磅礴气势,震颤人的心灵。近赏,它那优雅身姿,冲击人的神经,这美轮美奂的渡槽,就像是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让人饱餐了一顿视觉盛宴。
它穿树丛,跨河流,所经之处,与绿树搭配,如宁静田园,与溪流映衬,似唯美画卷,徜徉于这赏心悦目的境地,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斜阳余晖,钻拱穿孔,撒落在黄土地上,这灰暗狭长的渡槽剪影,衬托着一长串金黄的跨拱光影,在辉影交映中,仿佛让人如临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似的。
匠人以瓦刀为笔,用水泥当墨,在溢水孔之间的承重墙南北两侧上方,雕刻着醒目的标语,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有些字,已残缺不全,只能从那遗留的痕迹中,依稀还能辨别出那催人奋进的口号,而有的,已消失的无踪无影,再也看不到曾经的模样。
在那个牛拉人扛的年代,如此高大的渡槽,是用何种力量建成的?
有种力量,叫做精神!
它犹如是一座历史丰碑,于无声中诉说着那个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年代精神。(遂平县纪委监委 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