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清风文苑

发布时间:2024-01-22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自古以来,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其中,居首位的柴是厨房里的日常用品,多用于做饭、烧茶、熬药。《说文》里注解:柴,指小木散材。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中有“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柴扉,是由柴编制的门。所以,柴除了作炊具,还可以围成栅栏、篱笆、柴门,用来护园、护院等。而宋代范成大在《春日田园杂兴》里写有“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是说古人可以用茅柴来祭社。

古书中关于柴的用法,我了解的不多。从记事起,除了在集市上见过柴市和卖柴人外,记忆里最多的是拾柴草。

小时候,除了上学,我的时间基本用来拾柴。那时拾柴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只要不下雨,我们都要坚持外出拾柴,因为柴草垛是衡量一家人是否勤奋的标尺。我的家乡在山前6公里的地方,每背回一筐或一捆柴草回家,我都摊放在门口晾晒,让柴草的清香在院落弥漫。

深秋时节,当所有岗岭和田间地埂都被我们挖遍,我会把心思放在河边陡峭的地方,用手扯疙疤皮;即使手磨破了也在所不辞。有时,我会拿起镰刀割艾蒿等柴草,还会背起筢子,到野外搂柴草;庄稼收毕,我们便到庄稼地里搂庄稼的叶子。庄稼地里的麦根、芝麻杆、黄豆梗、棉花柴、玉米秆等更是烧锅的好柴草。

后来,我们还到黄豆地拔黄豆根,去犁过的芝麻地捡芝麻的根。虽然这样的柴火量小,但其木质性更强,更耐烧。拾柴除了费力,拾柴草过程中的干渴也是难耐的;有时遇不到泉眼,到家后先喝上半瓢井拔凉解渴,解热,消汗。

上小学时,班主任曾带我们去地里拾芝麻根,在冬天里烤火御寒。上学路上,我们曾点燃土坯摞上的柴草,让浓烟滚滚吹送。也曾听老师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感受柴草团结的力量。

其实,我们家的房前屋后也有柴火。比如,我们会把落叶扫聚在一起,晒干后收进厨房;一些勤快的孩子会捡拾椿树的叶柄,扎成整整齐齐的小捆带回家。刮风下雨的早上,我们会把风吹断的树枝捡起来,拉到院子里晒干。但每年遇到的树枝很少,晒干后也要存放起来,直到除夕夜里用来笼火——希冀新年里有红红火火的好运。

不光孩子们,就连家里的大人也会抽空拾柴。因为农村经济基础差,大多家庭都舍不得去柴市上买柴火。哥哥他们会在村子周遭挖伐过的树根,然后用架子车拉回家。大冬天里,父亲或者哥哥会与邻居们一起拉上家里的架子车,带上干粮,走进几十公里外的大山,在那里捡拾一些干枯的树枝,我们称之为劈柴。但他们上山拾柴很艰难:载重的车子要上下坡,有时候过河的路况不好,还要跑老远去借铁锨、锄头修山路,然后几个人共同出力,方才通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厨房里的锅灶还很普通,无论是做饭、烧茶,一旦柴火放进锅灶里,室内就会有噼里啪啦的燃柴声,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灰尘升腾、飞扬。烧柴火锅是一件很忙碌的活,那时的农村往往需要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烧锅。因为烟熏火燎,每家厨房内的山墙、房里子都被熏得黑黢黢的,缺少洁白的色彩。比较讲究的人家,做饭前进厨房的人会带上头巾,避免落得满头灰尘。年少的我特别羡慕山里人,他们烧锅的柴火很多是劈柴,至少也是小树枝,烧锅做饭一人足以。

不知什么时候起,柴市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再也不需要为烧柴而发愁。初中毕业后,我拾柴的机会少了。上班后,我开始买煤球做饭。再后来,我家买了电饭锅。而现在,已用上了燃气。

虽然拾柴火、烧柴火的时代已经远离,但每每看到路边茂盛的柴草,或者在山里遇到干树枝、朽掉的大树,看到山里人精致地劈柴、整整齐齐堆放,都会让我想起当年拾柴草的情景。

柴,一个简单的生活用品,却是几千年的存在,柴中有诗词、有历史、有火烧燎原的壮举;柴,历练了我们的性情,也养成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

每每忆起柴,都给人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并让人感动不已。(泌阳县纪委监委 赵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