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妄取 不自污
明代儒臣薛应旂一生以“一介不敢自污”砥砺自持,其品行之清越如寒梅映雪。面对严嵩党羽的利诱,他淡然回以“此非应旂所能”,被贬之日仅携书箱而行;晚年则安居陋室,“兢惕自修”,更以“清慎勤”训诫子孙,其长孙敷教亦凛然“俸外一介不取”。薛氏一门以“不妄取”为立身基石,以“不自污”为守节高标,为后世刻下一道清澈的人格界碑。
“妄取”如巨兽之口,足以吞噬人心与根基。古训有言:“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贪念一旦萌生,便如堤溃蚁穴,终致滔天之祸。明末权阉魏忠贤正是擅权纳贿,使得“天下脂膏尽入私囊”,最终身败名裂。相反,清官海瑞“备棺上疏”,以“清风两袖朝天去”之姿,不仅自保清白,更为后世铸就“海青天”的丰碑。于公于私,妄取皆如烈火焚心,不妄取则如朗月照途。
“自污”乃精神之沦陷,是灵魂向世俗的苟且投降。薛应旂晚年“净几焚香,终日危坐”,正是对“自污”深渊的断然拒绝。王廷相曾云:“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自污不仅败坏己身,更腐蚀整个世道人心。方志敏烈士在《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那铮铮傲骨,如雪中青松般挺立。反观当今少数官员,或迷于“雅贿”之虚饰,或溺于“期权式腐败”之伪巧,看似“聪明”,实则自陷泥淖,终为廉耻所唾弃。
薛应旂“一介不敢自污”的千古箴言,穿透时空,始终警示着为政者必须坚守“不妄取”的铁律、涵养“不自污”的凛然风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磐石般矗立,恰是新时代对“不妄取、不自污”这一古训最有力的时代践行与深化。
党员干部尤须铭记:权力之柄非为私欲所用,常怀戒惧之心方能筑牢堤坝。唯有如薛氏一门那般,以学养廉、以俭传家,于“不敢”“不能”中涵养“不想”的自觉,方可在新时代的政治生态中永葆清正本色。“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此中深意,足以令心志不坚者惊觉警醒,使清白自守者立得更直。(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