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名实之辨 为政之鉴

发布时间:2025-08-14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描绘的“名实之辨”,恰似一面跨越时空的铜镜,成为映照古今为政之鉴。当邺下少年将梨枣饼饵作为邀名道具,当东莱王宴席间识破伪饰文章,历史早已在名实相悖处埋下伏笔。这些流淌千年的文字,今日读来仍如黄钟大吕,为当代廉政建设敲响警世之音。

德性之镜,照见名实相生的本源。“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的古训,道破了名实关系的本质规律。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江淮赈灾时,昼夜立于城头处理公务,须发皆被寒霜染白。当百姓打算为他立生祠时,他却说:“救灾乃本分,何功之有?”这种不求名而名自至的境界,恰如泰山不言自高的气象。真正的政声从来不是刻意求索的产物,而是务实为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精神回响。

伪饰之殇,拆解贪名窃誉的幻象。历史总在重复相似的荒诞剧。王莽篡汉前“折节恭俭”的表演,与当代某些官员制造的“廉政秀场”何其相似。为迎接扶贫检查连夜给荒山刷绿漆、借羊充数的闹剧,正是“以巴豆涂脸”的现代翻版。这些精心设计的政治化妆术,在求真务实的阳光下终将原形毕露,恰如韩晋明宴席间识破的伪文章,终归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大道至简,重塑名实相符的政道。苏州知府况钟治理江南时,随身携带的三十六卷文书上密密麻麻记满民生疾苦。他不尚空谈,唯务实干,离任时百姓“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留下“三离三留”的佳话。这种“忘名”的境界,与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留下的遗言“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治好”,共同诠释了名实相符的终极答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站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历史,“名实之辨”的古老智慧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当某些地方还在大搞“盆景式”“打卡式”政绩工程时,太行山上的挂壁公路已默默延伸了半个世纪;当个别官员沉迷于数据造假时,塞罕坝的林海正用年轮记录着三代务林人的坚守。名实之辨的终极答案,就写在百姓的笑脸上,刻在历史的丰碑中,映照在时间的长河里。(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