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归来认此身——与大家共读《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

发布时间:2021-03-23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微信图片_20210309110531


  今天,对于女同胞而言,是个充满鲜花、洋溢着幸福的日子,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位“奇女子”的故事。她叫曾志,一名红军女战士,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

  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她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饱尝数次失去家人、与孩子骨肉分离的痛苦,历经艰难困苦,却对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她常说,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这三个词,用来形容曾志,再恰当不过。她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曾志的一生,出生入死,艰险坎坷,但她始终如一,不改初衷,意志如钢、信念如铁,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战斗、无私奉献。

  凌霜傲雪一枝梅。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志就像一枝凌霜傲雪的红梅,以无比的坚贞和毅力,绽放在漫漫征途上。曾志原名曾昭学,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志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为她订了婚,对方家境殷实,但曾志却在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选择了革命这条充满艰苦和牺牲之路。1926年8月,曾志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改名为曾志,意为“争志气”,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直战斗在革命的最前沿。1928年4月上井冈山,经历了朱毛两军会师,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担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作为最早的红军女战士之一,曾志与贺子珍、伍若兰并称“井冈山三朵花”。1930年,她与丈夫蔡协民共同被党派到厦门去做地下工作,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险情,后来蔡协民被叛徒出卖,英勇牺牲。

  干革命铁马秋风,爱子女铁骨柔情。井冈山革命时期,曾志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因为战争形势紧张,她把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寄养在当地一户姓石的老乡家里,直到1951年几经周折才找到了这个已经叫做“石来发”的孩子,当时母子俩分别了整整24年。作为母亲,曾志对石来发满怀愧疚,但她仍没有将石来发留在身边,而是让他返回井冈山,叮嘱他秉承革命遗志、造福井冈人民。按照她的嘱咐,儿子石来发回到井冈山从事护林员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始终不改农民本色。尽管曾志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她却没有利用权力为后人谋取一官半职。作为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和她的农民儿子被广传为佳话。对子女的“不近人情”,镌刻出一个红色家庭对家风的严格要求。家风无言,却滋润心灵、培养美德,正直的品行和高洁的追求,代代相传。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曾志在苏区、游击区、白区、国统区、解放区等各种复杂环境下都工作过,也曾与党组织长达20个月失去联系。在72年的革命生涯中,她曾遭受诬陷审查和不公正批判,但她始终保持着共产主义战士的革命锐气和战斗精神,从容坦荡。后来,毛泽东同志及时纠正了这个错误倾向。1977年12月,曾志恢复工作,半年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她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参与组织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使大批老干部和科技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她的高尚品德和优秀情操,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称赞。

  “感君情厚逼云端。”这句诗是曾志的第三任丈夫——陶铸同志临上战场前写给曾志的。在革命战争中,曾志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是夏明翰同志的弟弟,第二任丈夫蔡协民,都先后为国捐躯,英勇牺牲。陶铸也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和陶铸,携手相伴,不管陶铸后来如何遭遇劫难,她始终不离不弃,用一生践行了对爱情的忠诚。

  1998年6月,曾志逝世,留下一封《我生命熄灭时的交代》:“……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她的墓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曾志峥嵘一生,追求崇高,却又甘于平凡。她对理想的信仰和忠诚从不曾有丝毫退色,对革命的热情不曾有丝毫减退。她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信仰的执着形成巨大的反差,不事铺张,不慕虚荣,魂归井冈,何其壮哉!

  理想信念薪火相传。浴血奋战革命历程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更不能忘记。回顾过去,不是要我们到过往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而是要去汲取那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我想,今时今日,重读曾志,感受那一行行朴实文字背后的血雨腥风、千难万险、九死一生,重温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和操守,汲取这种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的勇气与坚守,更加能启迪我们在平凡岗位上不甘平庸,做好手中每一份工作,在沧海横流中挺直脊梁,坦然面对得与失,带着感恩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市纪委监委 刘莹)